当前位置:减肥ing > 减肥窍门 >

人体没有分配脂肪的能力

2014-07-15 00:17:57来源:减肥ing

  “吃肥肉、奶油、黄油、冰淇淋胖手臂,喝牛奶胖前胸,米、面食、豆类、南瓜胖肚子,吃奶酪、瘦肉、鱼胖乳房……”近日,一张“食品对应身体地图”在网络上蹿红,对不少女性来说,可是这个炎热夏季的一大福利,那这张“地图”的可信度有多高?对那些将减肥视为终生事业的女性来说,怎么做才能既保证身体健康又达到苗条的效果呢?对于这张“地图”和健康减肥,太原市营养师协会二级公共营养师曹雪这样说——

  鉴别

  吃什么,胖哪里,难道人体有分配脂肪的能力?

  瞎扯!按照食物来源分配脂肪的去处,没有一点依据!

  如果说这份“地图”所说为真,吃什么食物会有相应发胖的地方,那逆向思维,如果想瘦哪儿就根据“地图”上显示的食物,别吃这些食物不就OK?可在营养师曹雪看来,这份“地图”不可信。

  曹雪说,“人体里的脂肪主要来源是食物”,但人体根本不具备分配脂肪的能力。按照这份“地图”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吃了肥肉、奶油、黄油、冰淇淋这些食物的话,人体首先得将这些食物分类,然后再把这些食物所含的脂肪“分配”到手臂上,但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

  众所周知,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成为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然后被身体吸收利用,代谢不了的过多能量会转化成糖元,最终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身体各处。曹雪说,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的能量,40%-50%来自体内的脂肪,其中包括从食物摄取的碳水化合物所转化成的脂肪,在短期饥饿下,主要由体内的脂肪供给能量。

  为什么有的人肚子胖,而有的人手臂胖?

  脂肪含量受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影响

  有的人肚子胖,而有的人手臂胖,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曹雪说,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可能有些体质的人,吃得少也很容易发胖。“人体脂肪含量受营养状况和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较大波动”,单纯性肥胖(与疾病无关的肥胖)与遗传、饮食都有关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脂肪堆积的部位不一样,此外还有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于常在办公室久坐的人来说,脂肪就容易堆积到肚子和大腿上。

  啃啃奶酪就能丰胸?

  食物丰胸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有网友在发布这份“地图”的微博时还附上这样一句话,“你们慢慢看,我去啃奶酪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对照“地图”会发现,奶酪、瘦肉、鱼可都是丰胸“神器”!可在曹雪看来,用这些“神器”来丰胸可是没有一点科学依据的。

  曹雪说,不管是奶酪、瘦肉,还是之前流传的木瓜,都是好东西,但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够完全依赖某种食物达到丰胸的效果,”说句玩笑话,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就不用去做丰胸手术了。

  建议:怎么才能“瘦一点,瘦一点,再瘦一点”?

  营养师开出食谱:三两主食、二两肉、一斤蔬菜、一点油……

  在这个可以招摇过市的季节,甭管胖不胖,女人们都恨不得“瘦一点,瘦一点,再瘦一点。”为了达到那个理想中的瘦,不吃饭,运动出汗,有的甚至还搬出减肥药、减肥茶,真可谓各种方式齐齐上阵,“运气好点”的,体重秤上的数字可能会象征性地下降那么一点,“点背儿”的那就只有捏着自己的小肉肉“原地踏步”了……

  其实,瘦身也有“捷径”,吃对了就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请营养师从营养学的角度为因瘦身而烦恼的妹子们开出了一份健康食谱,管住自个儿照着吃,其实瘦身也没有那么难——“三两主食、二两肉、一斤蔬菜、一杯牛奶、一个蛋、一点油、一个水果。”

  主食是长肉的头号元凶,要敬而远之?

  不吃主食,大脑供氧就跟不上,容易记忆力不集中,甚至失忆

  有很多妹子都将主食列为长肉的头号元凶,以为少吃或者不吃主食就不会胖,其实不然,主食在一顿饭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曹雪特别强调,主食一定要吃,“不吃主食的话,大脑供氧就跟不上,容易记忆力不集中。”有医学研究指出,女性如果长期不摄入碳水化合物食品(主食),可能会造成失忆。

  说完主食,咱们挑挑水果蔬菜的“理儿”。有不少妹子都将西红柿、黄瓜作为瘦身佳品,其实,这样不对,曹雪说,要多吃蔬菜、水果,而且得是新鲜果蔬,尤其是蔬菜,种类最好4-5种,不能死磕一种。“蔬菜可以选择冬瓜、黄瓜、芹菜、卷心菜、韭菜、海带、生菜、茼蒿等,水果可以选择梨、草莓、樱桃等,饭前1小时吃。”

  夏季,饮料可是必备单品之一,为了方便,有不少人爱买市面上的果汁代替水果,曹雪说,其实,喝任何果汁都比不上吃一个水果,如果非要喝饮料,最好选择绿茶、乌龙茶,浓茶、咖啡要避而远之。此外,还要尽量少吃动物的心、肝、浓肉汤等。

  夏日没有了饮料,曹雪推荐了两款夏季最佳“饮品”——红豆薏仁粥和玉米糊糊。“红豆、薏仁富含膳食纤维,能利水消肿祛湿,还可美容、养颜;而玉米糊糊,粗粮的摄入可以补充膳食纤维,有助消化。”

  最后,瘦身自然少不了运动,曹雪推荐的夏季适合女性的运动有走路、游泳、骑车、慢跑,“在家拖拖地也可以”,关键是要长时间低强度,每次30-4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