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减肥ing > 减肥常识 > 肥胖原因 >

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2011-07-26 09:52:58来源:网络整理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脂肪细胞。众多肥胖者,往往出现多食,不节制。在大量人群调查中发现,肥胖者的胃口都很好,似乎对食物怀有特殊的感情,看见食物就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进食速度明显快于一般人,进食量也比一般人多。另外,一些肥胖病人平日习惯性进食大量食物,并不是因为有饥饿感,而只是一种习惯。所以摄食过量是肥胖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食过快 在肥胖患者中也较常见,从开始进食到形成饱腹感是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饱感中枢)接受胃神经末梢(牵张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形成的反射过程,饱食中枢需在进食后20分钟左右,大脑的饱食中枢才会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进食速度过快者,在饱腹中枢尚未兴奋时进食量已超过人体生长与消耗所需能量。

  进食速度越快达到同样饱腹所需的食物就越多。减慢进食速度,增加咀嚼次数能有效的减少摄食量。因为咀嚼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匀而使其体积增大,从而增加了饱腹感。另外,咀嚼运动本身也使饱腹感增加。每口食物应咀嚼30次。一餐需20-30分钟,能有效限制进食量。

  饮食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高脂肪、高糖(碳水化合物)
  膳食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能源物质。

  1) 嗜好高脂食物:
  脂肪的营养价值在于提供给人类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及脂肪酸。这些物质与人体的视力、皮肤、骨骼等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脂肪的产热量一般是同等重量蛋白、碳水化合物的1倍多(1克脂肪产热9000卡、1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产热量为4000卡)肥胖患者多偏爱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奶类等高脂肪饮食,易使热量摄入增加。WHO规定一个人每天脂肪摄入量在总热量中所占比例不超过25%—30%。照此计算一个人每天脂肪摄入量应在40—50克(包括所有动物脂肪)。

  在我国居民吃的肉食中,猪肉占85%,禽肉只占10%。这种结构很不合理,因为猪肉脂肪含量很高,一般为50%左右,即使瘦猪肉脂肪含量也接近30%,这样就使脂肪摄入远远超过限量。此外,动物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仅能导致肥胖;并且置放在血浆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转,所以嗜好高脂食物也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

  2) 嗜好高糖食物

  什么是糖?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统称为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日常生活中的白糖、红糖和葡萄糖属于单糖和双塘,淀粉属于多糖。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饱腹感低易吸收,可增加食欲,肥胖者较多喜食甜食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刺激胰岛素分泌,特别是单糖和双塘极易被吸收,迅速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的急剧大量分泌又使血糖下降,这时人又会出现饥饿感,又必须依靠进食来充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些人有事无事的爱在嘴里含一块糖,看到巧克力糖就控制不住,肥胖自然与他携手。
  
  有人问,光吃“馒头”为什么也会发胖?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给人能量消耗外,多余的合成为肝糖原、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能量超过消耗,哪怕只是糖类,结果也是日渐增重。

  三多饮食能量分配不合理

  另外,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一些肥胖者早餐不吃,中餐多丰盛,晚餐过饱,而人的代谢以上午最旺盛,下午逐渐减慢,到晚上最低特别是睡前加餐易使能量贮存。有的人一日三餐不 按时进餐,甚至会把一日三餐集中在晚上,进食高脂肪 、高蛋白且量又大,吃饭后有缺少运动,久之极易发胖。

  烹调方法不当

  肥胖患者较偏爱油煎、炸的食品,煎炸食品含的脂肪较多,并刺激食欲,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其他(零食、饮酒)

  吃零食过多会造成营养 过剩和营养不均衡,有些人有意识无意识地进食。(多种零食含热量较高如100g花生、核桃仁、瓜子仁、巧克力均可产热500Kvcal等于食用150克主食)。零食使能量摄入除一日三餐外,又增加了相当部分,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
  乙醇是高热量物质,1ml乙醇能产生7千卡的热量,仅次于脂肪(每100克白酒的能量为232千卡,每100克红葡萄酒的热量为73千卡,每100克啤酒的热量为39千卡)。乙醇还能影响脂代谢,如果膳食中含较高脂肪,其脂肪的不良影响则更显著,加之饮酒是高热量菜肴的摄入,进一步加重了肝脏对能量转化障碍,久之易诱发脂肪肝。

  营养缺乏

  人们普遍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然而,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单纯性肥胖体内缺乏促进脂肪转化为热量的一些营养素包括vitB1、vitB6、vitB12、vitC、尼可酸及锌、铁、镁:的这些物质的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受阻。当人们因偏食使上述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时,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减慢。此外,微量元素锌、镁缺乏时,体内甘油三脂含量增加,脂肪生长因子活性增加。

猜你喜欢